91成人免费版_九幺免费看片_91短视频APP下载_91桃色视频下载

當前位置:首頁>技術應用

鎂合金壓鑄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的設計與應用

鑄造雜志 發(fā)表于2023/5/26 9:36:47 鎂合金真空壓鑄

原標題:鎂合金壓鑄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的設計與應用研究

摘要:設計了一種含有主、副排氣通道的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,主排氣通道較副排氣通道橫截面大,由真空閥控制其開閉,副排氣通道采用橫截面較小的齒狀排氣通道,在真空壓鑄過程中保持全程抽氣。研究表明:采用主、副排氣通道的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,能夠獲得外觀完整、組織致密的鎂合金真空壓鑄件,氣孔率比齒狀排氣通道壓鑄件減少48%,T6熱處理后氣泡減少60%,鑄件的抗拉強度、屈服強度和伸長率分別提高9.3%、10.2%和21.4%。

真空壓鑄技術是在傳統(tǒng)壓力鑄造技術的基礎上輔以對型腔抽真空的技術?,F(xiàn)行的真空壓鑄技術中,抽真空的方式主要有三種:第一種是當壓射沖頭越過澆口,碰到行程開關,型腔及壓室接通真空源,氣體被抽出,壓射沖頭繼續(xù)前進,快速壓射前,靠行程開關或時間繼電器關閉真空閥,停止抽氣,沖頭快速壓射,完成液態(tài)金屬成形,這種方法也稱半過程排氣;第二種是用“搓衣板”形冷卻塊,也稱“齒狀排氣道”進行全過程排氣,即排氣通道像兩個合起來的搓衣板樣形狀,液態(tài)金屬在充滿型腔后被擠入齒狀排氣道縫中凝固,終止排氣;第三種是瑞士方達瑞公司推出的雙芯真空閥的真空壓鑄系統(tǒng),它是全過程排氣,閥門在型腔尾部,在金屬液充滿型腔到達閥門時,依靠金屬液流動慣性力將真空閥關閉。不難看出,第一種方式液態(tài)金屬到達型腔入口停止排氣,殘留一部分氣體未排掉;第二種方式排氣道是彎曲的窄縫,排氣管道長,盡管是全過程排氣,也很難把氣體充分排掉;第三種方法能全過程充分排氣,也無第二種方法所凝固在齒狀排氣道中的廢料,是目前比較理想的方法,但真空閥從得到關閉閥門信號,到閥門完全關死,時間極短,以毫秒計算,閥門一次性成本高,要定期進行維護,維護費用也較高,對使用人員素質要求也高,這些因素限制了該系統(tǒng)在真空鑄造中的廣泛應用。

針對現(xiàn)行真空壓鑄中真空系統(tǒng)所采用的半過程排氣方法存在殘留氣體多、齒狀排氣道排氣能力低以及全過程排氣真空閥成本高的現(xiàn)狀提出的一種新的抽真空方法。該方法是采用主、副排氣通道同時對型腔進行抽氣,即半過程排氣和齒狀全過程排氣兩者并用,此方法克服半過程排氣殘留氣體多和齒狀排氣道排氣速度慢的缺點,能夠有效地提高型腔真空度,獲得組織致密的壓鑄件。

1.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

含有主、副排氣通道的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由主排氣通道、齒狀副排氣通道、真空罐、真空泵和模具型腔等組成,如圖1所示。該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的工作原理:總閥12關閉,真空泵4將真空罐3抽成具有一定真空度的待用狀態(tài),電磁閥9處于開啟狀態(tài),通過澆料口將定量金屬液倒入料筒,啟動壓射沖頭6,當壓射沖頭越過澆料口5并觸動感應開關時總閥12打開,這時副排氣通道11和主排氣通道10同時對與壓室、真空罐連成一起的型腔進行抽氣,當壓射沖頭推動金屬液體向前運動,觸動快壓射感應開關,電磁閥9靠電磁力快速向下運動關閉主排氣通道,而副排氣通道11繼續(xù)對型腔進行抽氣直到液態(tài)金屬充滿型腔并進入齒狀副排氣道的窄縫而冷卻凝固,最后獲得真空壓鑄件,其結構見圖1。

圖1 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示意圖

其中圖1c、d為模具的動、靜模,合模后形成的齒狀副排氣通道見圖1b,該抽氣系統(tǒng)發(fā)揮了半過程排氣和齒狀排氣道排氣的優(yōu)點,克服了兩者的不足。與國外瑞士方達瑞公司雙芯真空閥的真空壓鑄系統(tǒng)相比,避免了復雜的技術問題,同時能降低生產成本。

2.散熱器模型及模具結構

試驗采用AZ91D鎂合金,其物理參數(shù)如表1,目標產品LED散熱器總長度為220 mm,總寬度為130 mm,散熱片長度為170 mm,鑄件厚度不均勻,最厚 8 mm,最薄1.8 mm,平均厚度為4.5 mm,其三維模型和模具結構見圖2。

表1 AZ91D合金的熱物理參數(shù)

圖2 散熱器模型與模具結構圖

3.試驗驗證

3.1 試驗設計

根據(jù)AZ91D鎂合金的特點,通過前期的試驗驗證,選擇的壓鑄工藝參數(shù)如表2所示。本試驗在400 t的壓鑄機上進行,試驗中通過對真空電磁閥的控制從而實現(xiàn)主排氣通道的開閉,為了保證主排氣通道不被金屬液堵住,根據(jù)理論計算及前期試驗分析得出抽氣時間應控制在0.6 s以內,副排氣通道則無嚴格時間要求。關閉真空電磁閥則副排氣通道隨之關閉,只保留主排氣通道(齒狀排氣通道),便于進行對比試驗。

表2 壓鑄工藝參數(shù)

根據(jù)試驗目的分別設計了兩組試驗:試驗L1采用主、副排氣通道同時抽氣的新型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進行壓鑄試驗;試驗L2只采用主排氣通道(齒狀排氣通道)進行壓鑄試驗。

3.2 真空壓鑄件組織性能分析

在相同工藝條件下,由試驗L1、L2獲得了真空壓鑄件,其宏觀照片如圖3所示。對比兩圖可知,試驗L1、L2獲得的壓鑄件外形都較為完整,試驗L2的壓鑄件約填充了2個齒形槽,而試驗L1的壓鑄件則填充了5.5個齒形槽,說明金屬液的充型能力得到明顯改善。對試驗L1、L2獲得的散熱器壓鑄件采用電火花線切割機制取金相試樣和拉伸試樣,金相試樣和拉伸試樣的取樣位置為散熱器的散熱片,見圖3,制得的拉伸試樣見圖4。

圖3 壓鑄件宏觀照片

圖4 拉伸試樣

采用GP-TS2000A力學試驗機對試驗L1、L2的兩組壓鑄件進行力學性能測試。每組試驗取6個有效拉伸數(shù)據(jù),所獲得的數(shù)據(jù)標準差在2.5以內,試驗結果表明,試驗L1采用新型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制得的壓鑄件其各項力學性能指標比試驗L2只采用齒狀排氣系統(tǒng)制得的壓鑄件均得到了顯著提高,其中抗拉強度達到223 MPa,較齒狀排氣壓鑄件提高了9.3%,屈服強度和伸長率也分別提高了10.2%和21.4%,如表3。

表3 壓鑄件力學性能

由試驗L1、L2制取的散熱片金相試樣經粗磨、細磨、拋光,用3%的硝酸酒精水溶液腐蝕后,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與分析其顯微組織,見圖5。由圖5分析可知,兩種壓鑄條件下制得的散熱器壓鑄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縮孔、疏松缺陷。與試驗L2壓鑄件相比,試驗L1壓鑄件的氣孔尺寸和氣孔數(shù)量都大幅度降低,氧化夾雜缺陷得到明顯改善,按面積算,其縮孔、疏松量降低48%以上,鑄件偏析程度減小,金屬液充型阻力明顯減少,易獲得組織較為致密的成品。

圖5 鑄件金相組織圖

3.3 真空壓鑄件熱處理性能分析

壓鑄件通過T6處理后的宏觀形貌,見圖6。試驗L2壓鑄件散熱片表面出現(xiàn)了7~8個大小不一的氣泡,其中較大的2個直徑達到6 mm,其余直徑為0.4~3 mm。而試驗L1壓鑄件散熱片表面只有1片出現(xiàn)了直徑為1.5 mm的氣泡。由圖分析可知,試驗L1采用主、副排氣管道的新型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能夠有效地減少鑄件內部的氣體,減少縮松、縮孔等缺陷,從而提高鑄件的致密度,提高鑄件整體的力學性能。

6666

圖6 壓鑄件T6熱處理后形貌

4.結論

(1)介紹一種含有主、副排氣通道的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。該抽氣系統(tǒng)采用主、副兩條排氣通道,主排氣通道在短時間內快速抽出型腔內的大部分氣體,副排氣通道在壓鑄過程保持全程抽氣,持續(xù)把型腔內的氣體抽出。該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充分發(fā)揮了半過程排氣和齒狀排氣的優(yōu)點,又克服了兩者的不足,抽氣效果顯著。
(2)采用該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進行了鎂合金壓鑄件試制,所得鑄件外形完整,充型能力得到顯著提高,從力學性能分析可知,其抗拉強度、屈服強度和伸長率較齒狀排氣壓鑄件分別提高9.3%、10.2%和21.4%。
(3)采用該新型真空抽氣系統(tǒng)制得的真空壓鑄件與齒狀排氣壓鑄件相比,其氣孔率減少約48%,T6熱處理后的氣泡減少約60%,這有利于提高壓鑄件后續(xù)的熱處理性能。

作者

陳思濤 周峰
佛山職業(yè)技術學院 智能制造學院
宋東福 戚文軍
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
本文來自:《鑄造》雜志

評論
文明上網,登錄評論   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
驗證碼:*
還可以再輸入500
  
回頁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