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此時此刻,上海臨港特斯拉工廠,超過660攝氏度的液態(tài)鋁合金,在6000噸壓力下被注入模具。幾分鐘之前是一攤鋁水,幾分鐘之后模具打開,已經(jīng)是一具成形的Model Y一體式后車身底板。 這是汽車歷史上第一次,大規(guī)模批量生產(chǎn)如此尺寸的壓鑄鋁合金部件。從2021年初至今,僅在中國特斯拉就已交付了超過13萬輛Model Y,每一輛的后車身底板都是壓鑄一體成型的。
壓鑄部件的位置和規(guī)模 正在生產(chǎn)的Model Y只是個開始,去年特斯拉在電池日高調宣布了一系列新技術,其一便是壓鑄成型的前車身+后車身(目前只有后車身為壓鑄)。配合新的CTC電池包,整體可以實現(xiàn)減重10%、續(xù)航增加14%、減少370個零部件,不妨換算一下應用這些技術的新Model Y會有何等表現(xiàn)? 今年上半年,德克薩斯州的特斯拉工廠開始試制壓鑄前車身;不久后德國柏林生產(chǎn)的Model Y,將是擁有4680電芯、CTC電池包、前后壓鑄車身的“完全體”。
壓鑄前車身+CTC電池包+壓鑄后車身
德州工廠生產(chǎn)的Model Y壓鑄前車身 車身,或者說白車身結構(body in white),是直接定義一輛汽車“身份”與“使命”的關鍵和根本。這一點本胡天天睡覺做夢都在念叨,新來的朋友不妨跳轉《為什么我一定要你關心“車殼子”?》。 部分車身采用壓鑄一體成型,好處在方方面面:生產(chǎn)效率更高、成本更低,車身重量更輕、剛度更高。落到俺們消費者身上,就是車價可以更便宜(只是“可以”,下同)、續(xù)航可以更長、舒適性可以更好、操控可以更強……
今天國產(chǎn)Model Y能賣到28萬元起,可能就靠后車身采用一體壓鑄,成本省掉了那么幾百幾十幾塊幾毛幾——可千萬別嫌少。要知道在主流民用車價位,多三位數(shù)人民幣是足以讓廠商打碎了牙往下咽的。 要明白壓鑄一體成型怎么個好法?我們得談談車身是怎么造出來的了。 從沖壓焊接,到一體壓鑄 眾所周知,車身的主要材質是金屬。要將金屬原料加工為車身部件,常規(guī)的做法是沖壓成型。沖壓,白話講就是把金屬板材放在預先設計好的模具上,擠壓成模具規(guī)定的樣子。跟月餅模子差不多,只不過這個“月餅”只有最上面的薄薄一層(板材)。
不過標題中的“壓”并不是指沖壓這個“壓”。 無論多么復雜的沖壓設計,部件終究是從板材(面)或型材(管)得到的,不大可能直接得到一個非常立體的結構——完整的車身可是一個大型立體框架。所以這些沖壓件要進入到焊接車間,彼此“拼”成一整個車身。
或者,還有另一種辦法。 不直接利用金屬原料,而是將金屬加熱到熔融狀態(tài),然后“趁熱”將液態(tài)金屬澆入模具中,等金屬冷卻固化,就得到了符合模具形狀的零件,這就是鑄造。壓鑄是鑄造中的一類,靠高壓強制驅動原料進入模具,可以用來制造較為復雜的精密零部件。 白話講,就是把金屬化成水,然后用“注射器”打進模具里,“放涼了”拿出來就是固態(tài)成品——基本原理就這么簡單。因為是有動力擠壓(壓鑄),所以模具可以做得復雜一些曲折一些,熔融金屬依然能比較好的填充整個模具。
壓鑄其實常有 其實壓鑄并不是什么新玩意兒,甚至很可能你的車上就有壓鑄件——只是體積沒有Model Y后車身這么巨大。 壓鑄能夠一次制造出更復雜、更立體的部件,而不必先沖壓再焊接(所以絕大多數(shù)時候“壓鑄”二字前后一定跟著“一體成型”)。因為這個特性,壓鑄特別適合制造大批量生產(chǎn)、同時又復雜不規(guī)則的零部件。 車身上有許多需要“不規(guī)則”的地方。傳統(tǒng)的沖壓工藝,只要是由一塊鋼板制成,無論被沖壓扭曲成什么樣,部件不同部位的厚度都是一致的。但有些地方需要高強度/剛度,有些地方又不需要那么高,即材料必然會有冗余。
TWB激光拼焊,門環(huán)采用不同厚度拼接,實現(xiàn)減重效果 重量是永遠的敵人。為了減少這種冗余,人們發(fā)明了TWB和TRB技術,可以一定程度上按照預設,使同一塊鋼板不同部位的料厚有所變化,從而實現(xiàn)“按需下料”。但這依然不夠靈活自由,減重幅度和應用范圍也有限。 真正的大殺器則是直接上鑄鋁,利用鑄造模具的高度靈活性,預先為部件的各個部分設計好目標強度、分配好相應厚度(當然鋁材本身也能減重)。不僅是不同部位的厚度可以自由變化,還可以設計特定方向的加強結構,“四兩撥千斤”。如果采用普通板材,可能要高得多的重量才能達到設計目標。
注意靠左側/后部的加強筋變?yōu)闄M向,加強縱向強度以抵御追尾 一直以來,車身上的鑄鋁廣泛應用在懸架減振器塔頂。因為塔頂是路面應力傳導到車身的最直接部位,需要極高的局部剛度,而形狀又十分復雜。傳統(tǒng)的塔頂由多個部件焊接而成,這本身就不利于減重,再要想達到高剛度,幾乎必然需要極大的厚度/重量。 鑄鋁呢?一個部件就解決了,工序少而簡單,重量輕且剛度大。
奔馳C級W204的焊接塔頂,需要四個部件拼焊而成
新C級的鑄鋁前塔頂,加強筋清晰可見 塔頂幾乎是門檻最低的鑄鋁部件,目前在中型豪華車以上,鑄鋁塔頂幾乎是標配。甚至零跑C11這樣走廉價堆料路線的新造車,除了雙叉臂前懸架,前塔頂也用上了鑄鋁。更大的鑄鋁部件則要到更高級別,此前提到奧迪A7為了減少掀背門對剛度損失,就在C柱頂端“關節(jié)”使用了鑄鋁件進行彌補(《掀背三廂車為何總是不入流?》)。
注意標紅的前塔頂也是鑄鋁 在Model Y之前,一體式鑄鋁工藝最大的部件,差不多就是車身的前后縱梁。這是凱迪拉克CT6的后車身縱梁,密密麻麻的加強筋體現(xiàn)出這是一個鑄鋁部件。
奔馳上代C級的鑄鋁后橋橫梁 而大型鑄件不常有 到了Model Y,特斯拉大筆一揮,將整個后車身底板、后輪拱、后橫縱梁在內(nèi)的一大部分,全部做成了一個鑄鋁件——這部分車身在Model 3上需要70個零件組成,更不要說柏林工廠后續(xù)的新版本,將前車身也做成了一體式鑄鋁件。 其實可想而知,大型鑄鋁部件直到今天才被特斯拉搶先應用,絕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一張著名的圖,從Model 3的70個件到Model Y的2個,最新版本整合程度更高 壓鑄工藝啥都好,一方面讓零部件一體成型,減少了零部件數(shù)量和連接工序;另一方面鑄鋁實現(xiàn)了高度靈活的厚度和結構,輕松兼顧了輕量化與高剛度。但以往鑄鋁都是小部件,原因自然是鑄鋁件一旦體積做大,就會有難以解決的問題出現(xiàn)。 首先是需要更大的壓鑄機。特斯拉Model Y的后車身重大概80kg,這就需要壓鑄機能夠一次性壓入80kg的液態(tài)鋁合金。只有當如此規(guī)模的壓鑄機被研制成熟,才可能制造這樣大小的鑄鋁部件,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壓鑄機可以一次性注入200kg原料。 柏林工廠Model Y的鑄鋁前車身,重量據(jù)說達到130kg,這意味著壓鑄機必須能夠一次性壓入130kg鋁水。特斯拉之所以先上后鑄鋁車身(80kg),并且前鑄鋁部件是在全新的柏林和德克薩斯工廠率先啟用,原因應該就是在等待更大的壓鑄機到位,并直接運抵新工廠。
其次是鑄造如此大的部件,本身就存在很大挑戰(zhàn)。壓鑄原理看似簡單,無非就是把液態(tài)金屬壓入模具嘛,但要想獲得高質量的大型部件卻問題重重,出品穩(wěn)定的大型壓鑄機說是大國重器毫不夸張(上海工廠壓鑄機就來自國內(nèi)的力勁集團)。 液態(tài)的金屬并不“聽話”,在被高壓壓入模具的過程中可能出現(xiàn)紊流、雜質等異常。越是復雜的部件/模具,越是容易發(fā)生填充不足之類的問題。模具中原有的氣體和隨料進入的氣體,可能讓部件內(nèi)部存在氣孔。部件缺陷時刻圍繞著鑄造過程,越是大體積部件可能出問題的地方越多,而汽車車身顯然是容不得缺陷的。
最后是大體積與高強度的矛盾。大體積的車身部件,更可能需要承擔抵御碰撞的任務,也就更加需要高強度。但偏偏,一般鑄鋁件需經(jīng)過熱處理(固溶、時效,類似鋼材中的淬火),才能獲得高硬度高強度,而熱處理必然帶來熱脹冷縮的體積變化,越是大體積部件,這個形變誤差的影響就越大。 特斯拉最后是找到了一種無需熱處理的特殊鋁合金材質,才實現(xiàn)了Model Y的大型鑄鋁后車身。今年10月,蔚來宣布成功驗證了可用于大型壓鑄件的免熱處理材料,并將于第二代平臺車型應用。找到無需熱處理(潛臺詞是依然可滿足強度需求)的材料,是大型壓鑄件應用的關鍵。
特斯拉專dà利bǐng,可怕的四方向同時壓鑄,注意中間成品是一具完整車身 前后車身皆為壓鑄一體成型的Model Y還沒真正量產(chǎn),特斯拉早就在展望更遠的未來。很早之前,特斯拉就提交過一個車身整體壓鑄的專利。 要知道上面所說的“后車身”,其實只是“后車身的一部分(當然,是比較關鍵的下半部分)”,終究還是要和其他車身部件連接。而特斯拉更加雄心勃勃的未來,是整個車身由單次壓鑄一體成型——真正實現(xiàn)字面意義上的“一步到位”。 這樣科幻的一體壓鑄車身還很遙遠,光是能容納幾百千克原料的壓鑄機就得些年頭,更不要說如何設計這樣復雜的模具、如何保證如此復雜的流場下不出現(xiàn)缺陷、如何確保整車壓鑄后擁有足夠的強度等等。 其實車身部件的集成化、關鍵部件的鑄鋁化,一直都是汽車工業(yè)努力的方向。特斯拉作為攪局者,則是把一直滾動著的皮球向前踢遠了一大截,自然也引來了很多追趕者。據(jù)說包括蔚來在內(nèi)的幾家車企已經(jīng)在尋求大型鑄鋁件,當特斯拉逐漸靠一體鑄鋁獲得更多優(yōu)勢,新造車企業(yè)對于產(chǎn)品力突破的饑渴,沒準兒真會將這皮球踢得更快更遠。 文本來自autocarweekly |